研資局資助青年學者 起步研究項目 準備未來教研事業

特約

發布時間: 2023/12/07 00:00

分享:

分享:

香港很多學術研究均被公認為達到世界領先或傑出水平,香港的大學學者除了在基礎研究方面擁有優勢外,不少研究亦具經濟和社會影響,為人們生活帶來裨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轄下的研究資助局(研資局)多年來推出多項研究資助計劃,大力支援本地大學優秀學者的研究工作,並培育新晉研究人才以推動香港高等教育界的研究發展。當中,研資局於2012年度推出的傑出青年學者計劃(Early Career Scheme),旨在培育新進學者,幫助他們為日後的教育及研究事業做準備。2023/24傑出青年學者計劃共接獲逾500個申請,其中187個項目獲批資助,以下是其中兩位榮獲「傑出青年學者獎」得獎者的分享。

資助研究計劃 助青年學者學術發展

嶺南大學管理學學系助理教授李學仁博士的研究計劃被評定為「傑出」級別,因而獲得「傑出青年學者獎」。「能夠獲獎是意料之外,除了項目研究資金外,研資局更提供額外十萬港元以用作發展教育活動培訓本科生進行研究。這對青年學者來說很重要,因為我們會在同一時間進行多項研究,能招募對研究感興趣的本科生,有助項目能更順利地完成。」他續指,聘請本科生參與研究,除了增加效率外,更能培訓本科生數據分析的能力,有助培育未來的研究生,對整個研究群體帶來眾多好處。

作為青年學者,嶺南大學管理學學系助理教授李學仁博士指投身研究能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鼓勵年輕人考慮循此方向發展。

李博士的研究課題是組織行為研究,主要進行小規劃、一次性的研究項目。「要進行一個嚴謹、被學術界認可的項目,並將研究成果發表在頂尖的學術期刊,需要有足夠、高質量的數據樣本,這亦意味着需要對數據進行多次、深入的分析,以確保準確性。研資局的研究資助對數據收集及分析是非常重要,無可替代的。」在香港申請研究基金的競爭很激烈,他相信這次獲得「傑出青年學者獎」將成為他的一項重要履歷,證明自己的研究項目受到肯定,對未來的研究生涯大有幫助。

挑戰傳統理論 重新評價表面行為

李博士的研究計劃名為「當顧客的感激之情讓表面行為變得更有價值時:自我增強理論的角度」,該項目聚焦於客戶服務過程中的情緒勞動策略。「為了與客戶良好互動,客戶服務人員需要經常微笑,以展示真誠,然而人並不會每天也能真誠地保持良好的感覺,這就衍生出表面行為,或俗稱的表面功夫。」另一個概念則是深層行為,是反映一種真實感受的情緒,不是試圖假扮或表演出來。他續指一般理論通常認為表面行為是一種不良的情緒勞動策略,然而這種假設通常是基於對表面行為的理論理解而做出的,沒有考慮可能影響服務員工服務體驗的因素,而顧客其實也是其中一個因素。「我的研究正正是嘗試去挑戰這一種認為表面行為較差而深層行為較好的理論。」

「全球也努力灌輸善待員工的理念,因為員工值得被感激和善待。很多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人,也很重視這一點,向良好的服務表達感謝,即是感激之情。我相信這種情況會愈來愈普遍,而員工與客戶在服務過程的互動亦會增加。」他續指,當顧客對員工的表面行為表現出感激之情時,員工會比他們進行深層行為時會感受到更大的自我價值感。而認為自己更有能力的員工會為同事提供更多幫助,並在工作中發揮更多創造力。

李學仁博士的研究聚焦於客戶服務過程中的情緒勞動策略。

反思研究對社會的影響力

因受家人影響,李博士經常反思研究項目對社會的影響。「研究需要時間證明,不會因為僅僅一兩篇論文而立即看到結果。我們仍在努力嘗試加快研究成果對社會的影響。我堅信我們的研究能持續為社會帶來良好影響。」

李博士指大學和研資局非常關注研究的影響力,亦鼓勵知識轉移:「我們不單讓業界閱讀論文,更要向業界直接分享我們的研究成果,例如與連鎖快餐店的管理層面談,分享我們的數據,推動企業在工作中實踐一些研究理論和成果,以及測試理論能否影響員工和業務,從而發揮研究的影響力。相比以往倚重管理層去了解研究趨勢的做法,學者主動接觸業界的做法無疑更有影響力。」

同為青年學者,李博士鼓勵更多年輕人從事研究,因為擁有更多的研究人員意味着知識正在發展。「像我這種已經進入學術界三年的學者,很期待指導一年級的博士生或初入職的教研人員。因為這種交流的過程中有很多互動,我們能夠互相學習大家的研究方法、做事方式和研究風格。將來自不同背景和不同專業的研究人員聚集在一起,有助知識創造。」

李學仁博士認為學者在研究過程中應多關心研究項目對社會的重要性,並盡力將研究工作轉化為對研究領域或社會的影響。

香港研究資源豐富 助青年學者起步

香港城市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馬曉龍教授是另一位「傑出青年學者獎」的得獎者。他認為研資局的資助對於年輕教授來說非常重要:「這是幾乎所有在港入職的青年學者可以申請的第一個項目,如果成功獲批,研究經費可以用於招聘學生、購買器材和開展實驗,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經濟支持。」他續指,自己的研究項目在結構材料範疇屬較為基礎的研究,能夠在傑出青年學者計劃中取得很高的評分,感到意外的同時,亦很欣慰基礎研究課題能得到重視。

香港城市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馬曉龍教授的項目研究鎂合金。

在美國工作多年的馬教授指,香港對於研究項目的經濟支持種類豐富,資助率較高,使學者能將更多時間投入在研究本身。他續指,在香港申請研究基金的渠道很廣泛,除了本地,亦有與內地和國際的合作,這是香港特有的優勢。「香港的研究人員交流頻繁,學術資源形成優勢,有助於優秀學生的培養和研究項目的合作。」

鎂合金應對氣候挑戰

「鎂合金研究旨在克服三個瓶頸:抗腐蝕、增加強度、提高韌性,而我目前着眼強度問題,未來希望着手解決其餘兩項瓶頸。」馬教授的研究項目名為「鎂合金中缺陷輔助析出以控制力學行為的研究 」,由於鎂的密度較低,其構件較鋁合金和鋼材輕,是具有潛力的替代材料。鎂合金的潛在應用場景包括電子產品外殼、汽車、太空科技等,而應用鎂合金等輕質材料,能夠協助應對氣候變化與能源危機帶來的挑戰,例如汽車亦能因為重量減輕而減少能耗和排放。「現時鋁合金的析出強化技術比較成熟,商業化應用廣泛,但鎂合金在這方面仍有進步的空間。」他續以生活的比喻來解釋析出強化概念:「吃飯時,單純的白飯可能會乏味,需要加點調味料才會變得美味;我們在材料中嵌入自然生長出的細小納米顆粒,均勻分布在當中,增加材料的強度,讓材料需要更大的力才能屈曲或拉斷。」

馬教授回顧以往做研究時,並不會特別注視科學問題的通俗性和故事化展示。然而在申請傑出青年學者計劃期間,他花了很多時間構思如何撰寫項目的背景以及影響力,讓沒有相關專業背景的讀者也可以理解研究背後的意義。「我特地在計劃書中加入了一些例子如汽車減重多少,可以減少多少耗油量以協助讀者理解。作為一個項目的首席研究員,我們有責任去向資助機構說明項目潛力和影響力、研究的原因,我也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到很多。」他補充,這種經驗亦有助進行科普工作:「大學資深的教研人員也承擔一定科普工作的責任,將艱澀的理論化為年輕孩童也明白的語言,增加參加者的好奇心,將科學傳播到下一代。」

鎂合金具有三個瓶頸需要攻克,包括抗腐蝕、增加強度、提高韌性,馬教授現時正聚焦在增加強度的層面,並期望未來能繼續解決其他瓶頸。

職涯規劃 以興趣一門深入

被問及對有意投身研究行業的年輕人有何寄語時,馬教授直言興趣最為重要。「在香港從事科學研究或先進製造的年輕人並不算多,可能因為香港發展比較蓬勃的是金融或其他專業。如果年輕人對科學研究感興趣,自然能夠沿着興趣深入鑽研,將來就能自然而然地在學術界有所成就。不需要迎合別人的期望,如果自己有興趣和理想,就應該堅持。」他相信投身在不同的行業,初期都會是充滿新鮮感,但考慮到職涯是延續很長的時間,能夠堅持下去的動力還是自己的興趣。

馬教授寄語,年輕人如對科研有興趣,不妨考慮以此為職涯發展。

研資局於2012年度推出的傑出青年學者計劃(Early Career Scheme),旨在培育新進學者,幫助他們為日後的教育及研究事業做準備。

按此進一步了解傑出青年學者計劃:https://www.ugc.edu.hk/big5/rgc/funding_opport/ecs/

(特約)